【星岛热评】手中没有好种子,铁饭碗恐难保

星岛环球网   2023-03-28 14:55:16


【资料图】

“民以食为天”,这是几千年的中国传统,历朝历代当政者没有不重视的。当代中国有14亿人,每天要吃饭,粮食更不能少。为了维持国人的粮食供应,保证大家每天准时开饭,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死死保住18亿亩可耕地,一点都不能减少。

为什么是18亿亩?因为这是能够生产出14亿人所需的粮、棉、油、糖、菜等最基本农作物的土地面积。18亿亩加上复种,相当于24亿亩。其中17亿亩种粮食,每亩单产800斤,总产量1.3万亿斤,人均928斤。其馀耕地则用来种植棉、油、糖、菜。

粮食供求是一个动态变数,有时会因气候、政策、技术、人口的变化而供过于求,有时则是供不应求。供不应求的时候,政府会进口一定数量的农产品,等于利用国外耕地来帮补国内。以中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——大豆为例,2021年进口9652万吨,以亩产260斤计算,需用7亿多亩耕地。换言之,进口这些大豆,相当于中国增加了7亿亩土地。问题是这些土地在国外,进口什么,进口多少,不是全由中国说了算,还要受供应国控制。从安全的角度,中国必须留住18亿亩可耕地,这样才能保住中国人最基本的口粮。

中国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,适于耕种的土地并不多。尤其是相对于14亿人的需求,可耕地更显捉襟见肘。事实上,能够保住18亿亩可耕地的红线,是很不容易的。为了守住这条红线其他行业需要作出牺牲。譬如房地产,这个行业不仅要解决民众住房需要,还要创造利润,增加税收,促进就业,满足建材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需求。由于中国土地有限,不能滥建房屋,只能暂时压抑房地产。由此可见,为了保住中国人的饭碗,政府宁愿放弃其他,还是要把维持18亿亩耕地,放在优先位置。

不过,话也得说回来。保住18亿亩土地固然重要,但仅仅保住土地还是不能端稳中国人的饭碗的。一个国家的人民要吃饱饭,光有土地是不够的,还要有优质种子,尤其是粮食种子。近年来,中国在种子研究和培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。目前,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96%,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也超95%,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同样超过45%。另外,国家库里还保存了51万份不同品种、数十亿颗珍贵的种质样本,它们在零下18摄氏度里可以保存50年以上。

可是,行内专家们仍然多次提醒,中国还是经常会被种子“卡脖子”。为什么这样说?是不是中国的种子市场被进口种子占领了?答案是否定的。中国现有的外资种子企业只有25家,市场份额仅占3%,进口种子在农作物育种中也只占0.1%。这种比例,怎么会“卡脖子”?

原来,中国的主粮种子虽然已经靠国产,但种业结构性问题一直较为突出,品种竞争力不强,育种体系不完善,经济作物尤其是高端蔬菜的种子,大部分还是靠进口。部分地区和部分品种,“洋种子”占比超过了80%。如西兰花种子进口超过80%;胡萝卜、菠菜、洋葱、高端番茄种子进口超过90%;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超过95%。此外,由于畜牧业、水产业、油料、饲料、蔬菜、水果等品种的种子研发一直赶不上国外的速度,发展下去,很快就会形成对进口种子的依赖。

对此,业内人士多次呼吁要加大研发投资,在畜禽种业和高档蔬菜种子领域进行攻坚战。同时,还要在保护优质种源,新品种培育,种子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和售后服务方面不断改进,形成产业链条,这样才能打好种业翻身仗。当然,从专家呼吁到真正落实,往往要经过很多环节,遭遇无数问题。至于走向如何,正是人们甚为关注的焦点中的焦点。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
相关资讯
最新资讯